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中大的“双一流”建设,各学科专家这样说

2018-04-02 中山大学

编者按:

 3月31日至4月1日,我校召开2018年春季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以学科发展与“双一流”建设为主题,旨在展现学校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人心,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4月1日,文理工医学科代表分成八个组学习讨论陈春声书记和罗俊校长的大会报告并由学科召集人结合各自院系“双一流”建设工作分享经验。以下摘取八位代表对文理医工各学科对各自领域发展的思考,展现学校各学科建设与发展蓬勃态势。


文科


除了攀高峰,还要筑高峰


历史学系系主任 谢湜



中大要建设“双一流”,除了攀高峰,还要筑高峰,要扶持传统优势方向,集中资源打造特色学科增长点,强化文科基础培养和重大研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五点思考。


1 眼光向下调结构

发挥校区优势,有效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支撑一级学科建设,关键在于齐心协力,对一级学科之下的学科方向作深入分析,探索新的学科结构和组织方式。


2眼光向上谋发展

继续打造优势(交叉)领域,尽力补全基础方向,集中拓展若干特色领域。借助学校利好形势和政策精准宣传,集聚人才。


3活化人才蓄水池

提升引进人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增进专职人员、博士后与专任教师、博士生的交流,激励学术、较量实力,有利于考核竞聘、吸引高层次人才助力内涵式发展。


4发挥院系主动性

专职科研、博士后应聘专任教师的程序中,增加院系评估权重,对接院系学科规划,更好地凸显人才蓄水池对于学科建设意义,尊重不同学科研究节奏和规律,着眼长远的创造力。


5探索教学谋长远

实践教学体系化,以课程体系优化为基础,实行多层次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本科到研究生培养。



以奋斗者为本,找回使命感和饥饿感


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倪星



国家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要求,有四点思考。


1重塑精神气质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复杂的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新的理论需求,新要求产生了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气质。当下,社会科学迫切需要找回使命感和方向感,重塑精神气质,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以奋斗者为本,找回使命感和饥饿感,建设无愧于新时代的社会科学。


2再造发展战略

靠做大来做强:当务之急是做大体量,为做强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以转型促升级:量化研究、政策分析、与自然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交叉。


3创新管理方式

架构调整,理顺三大关系;团队整合,强调联合攻关、大兵团作战;

精准施策,调研需求,灵活运用考核、激励和保障手段,精准施策,分类精细管理。


4夯实基础平台

提高校级统筹力度,加强基础性平台建设,使研究建立在长期、持续、大规模、坚实的数据支撑之上。



理科



规划要落细,政策要落地,平台要落实


物理学院院长 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处处长 郑跃



陈春声书记曾指示:“物理学院是老学院,第一必须要传承物理学的历史,第二要传承原理工学院的精神。”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物理学院与中山大学同心、同向、同行。立足“三个面向”,依托大平台、依靠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建立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与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实验技术人员等合理的教学及科研队伍体系;坚持“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1谋规划 落细

通过系统调研,充分与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和主要学者开展座谈、现场办公,切实摸清学科建设需求,凝心聚力、达成共识、科学规划。


2定方向 “3-2-3”

巩固传统三大优势学科;推进两大特色新兴方向;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三个重点研究领域。


3调政策 落地

梳理和修订学院各项规定,为教师营造干事业的氛围,稳步推进物理学一级学科建设。


4建平台 落实

摒弃过去各自为阵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加速“物理学公共科研大平台” 建设; 加速推进“中子科学与技术中心” 建设;推进“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和建设; 加速建设中子科学研究大平台、超快强激光物理大平台及高分辨近点粒子探测物理大平台。


                 

   立足珠海,面向全球

            

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董文杰



理科学科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进一步推动三大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坚持以突破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加快融入国家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格局;加快融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局。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核心是坚持三个面向,由重大计划项目到项目群,参与国家重大国际计划及国防重大计划。


具体到大气学科的建设,学院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达到国内高校大气科学学科第一方阵,力争到2021年全国前3。第二步是从2021-2035年,大气科学学科整体实力全国领先,排名全国第一,跻身国际大气科学学科前列。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和大气科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立足珠海,面向全球”的视野发展学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把“人才兴院”战略作为根本战略之一;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贯彻落实中大珠海校区发展战略-大海洋学科;南海和“一带一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


在学科建设上,要“立宏愿,搭高台”;人才引育上,坚持“筑凤巢,揽雄才”;科学研究上,要“出成果,促合作”;人才培养上要“育精英,养情怀”;学院分工配合要“和琴瑟,唱大戏”。



工科


新工科的建设是多学科交叉、跨越的机会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肖侬



新时期,不少大学都出台了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抢人”大战序幕已经拉开;其次,罗俊校长昨天提到了“军民融合”的问题,广东颇为重视“军民融合”,我校亦不妨寻找其中的机会;再次,粤港澳正在发展为世界级经济区,即将成为国际高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高校工科的支持。


新工科的建设是多学科交叉、跨越的机会;学科交叉的政策机制需保证落实到工科;工科与产业之间的结合,是工科壮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利用自身优势,实行理工结合、学科交叉,以软件工程为支撑,以网络空间安全为保障,形成“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足鼎立与融合发展。


在具体实施上确立“一院两中心”发展格局:中心独立运行管理、学科资源共享;科研融入国家战略:以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为突破方向,整合资源,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以重大应用领域为抓手:无人系统、智慧健康医疗、金融大数据等方向。



新工科建设强调主动塑造未来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陈曾平



“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必须有特色,特色可以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文化传承、优质学术生态以及学科集聚优势上。“一流”的基础在本科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建设一流大学就缺乏根基。


新工科建设在理念上要更加强调积极应对变化、强调主动塑造未来;在人才要求上要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在建设途径上既要继承创新,又要交叉融合;主张大类通识教育,本科研究生连读;教学与科研更要紧密结合,让科研成果走进课堂。


在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时,应该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企业发展培养相适应的“新工科” 人才,同时订立5年、10年的具体发展目标,重点规划智能感知、认知通信、空间电子三个学科方向,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



医科


大力支持深圳校区基础医学课程师资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


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 吴忠道



新时期我校的医科发展与规划一定要主动适应和融入到中大发展的新时期阶段中去,制定新定位、新格局和新观念,严格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大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等优势学科的培养,发挥医科的引领作用。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在持续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大团队、大项目和大平台的建设,构建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学术共同体。


医科必须全力做好的三项工作:全力确保医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做到基础医学教学任务与临床教学安排相协调;确保深圳校区医科教学质量的同质化;大力支持深圳校区基础医学课程师资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


只有做到这三点,我校的医科发展才能越来越好,再攀高峰。



提升学科‘四大指标’,制定了学科‘三步走’战略


药学院(深圳)院长 邓文斌



药学的“双一流”建设要提升学科“四大指标”,制定了三步走战略。2021年学科综合实力国内前四,国内一流;2035年学科综合实力国内前三,国际知名;本世纪中叶学科综合实力国内前二,国际一流。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回归大学之道,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打造尚德、善教、会做、能研发的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


新时期要有新举措。通过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转化平台, 形成“交叉、融合、个性、精准、智能”的生物医药新模式;提出“大药学”的新理念;构建生物医药大体系来指导创新发展的新体系;瞄准生物医药纵深横向多维度发展的新方向;关注生物医药三大新兴领域;建设创新药物研究新平台;同时以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等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新态势,最终产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结构持续优化的新高度。



推荐阅读

 


本周讲座一览


这个设14个分会场的大会圆满落幕,中大人都在讨论它


把握中大发展新时期,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摄影:郝俊、翁梓森

封面制图:徐敏婷

编辑:马晓悦

责任编辑:钟财芬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为越来越好的中大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